读《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2024-05-18 12:45

1. 读《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樊登读书 ,上海黄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品牌。樊登读书是由前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MBA资深讲师樊登博士于2013年发起,同年10月正式成立。2018年“樊登读书会”正式更名为“樊登读书” 。
樊登读书软件为用户提供书籍精华解读、精品课程 、学习社群 等知识服务。核心产品书籍精华解读用1小时左右帮用户讲解一本好书,辅以音频、视频、图文、思维导图、同名课程、同名训练营等多维度巩固内容  。樊登读书业务包括原创内容生产、出版合作、线上直播电商和线下书店   。
樊登读书会个人学习提升课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itPPM6Pep9yyhDKZohlVw
?pwd=2D72 
提取码:2D72

读《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2. 荐书|《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如何读一本书?什么才是好书?且听樊登怎么说。
                                          
 樊登是怎样炼成的?樊登,父亲是大学数学教授,西南交大理科硕士生,大学辩论队员,央视主持人,曾有低迷期,用一年时间读各个版本的论语,曾被邀请讲课,现学现用。
  
  
 这些促进樊登去读书、讲书。吃透一本书的内容,然后讲给别人听,精粹,给人新知。
  
 什么样的书是好书?TIPS,工具性、新知、实用性、科学性。樊登是理科生,理科思维,特别强调科学性。工具性、新知、实用性属于建设性范畴,促进进步。
  
 一本好书,可参考出版机构、作者背景、推荐人、书单、参考书目等信息,内容至上。
  
 如何建立知识体系,建立理解池?建议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国学、伦理学、哲学、人生经验等知识体系。
  
 读书要吃透一本书,读书质量高于数量。
  
 读透一本书,需要大局观,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使命是什么?假设是什么?推理过程?如何获得证据论证?得到怎样的结论?怎么运用结论?
  
 读完一本书,怎么画出思维导图?把读进去脑中的内容画出来,再看回书补充要点。
                                          
 讲书是retell,更好促进读一本书,也可以传播,让更多人知道书的力量。 
  
  
 讲书,是有套路的。引子坡道,如何吸引人注意。书中的原文不超过10%。还原书的内容、框架,重点灵魂要点。怎样有逻辑讲出来,并运用案例,升华,提供价值。
  
 沉浸式读书,真正深入研究一本书,读懂一本书,运用知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3. 我读《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苦恼过:读完一本书,你回头回想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的时候,大脑就像九十年代收不到信号的电视机,满屏都是小雪花的那种场景。
  
 而我们的期待呢,肯定是读完一本书,希望我们的大脑能像正常显示的电视那样,可以播出影像。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7天共读营。我们一起读了一本书,是《人生由我》,这本书是特斯拉汽车埃隆·马斯克母亲的自传。这是一位成功教育出三个亿万富翁,并且自己的人生也是很成功的女士。这本书很不错,我从第一章起就被深深吸引,每一章都读的很仔细,很认真。共读营结束的时候,最后一项任务是让大家写写对整本书的观后感。
  
 我想我终于登到山顶,现在书中风景的全貌应该都能在我的脑子里呈现才对。可是,我却发现我只能零散的想起一些,不是我忘记了,是我只记得自己读过,但内容是什么,就是浮现不出来。
  
 从这件事上,我意识到,我需要阅读一些有关阅读指导方面的书。于是,我便把手头上有关此方面的书找出来读,其中一本便是由樊登老师所写的《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目前,这本书我已读完。作为总结,我试着解读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并且谈一谈我的收获。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樊登老师。
  
 樊登老师是樊登读书的创始人。在这之前他曾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也在大学当过老师,给企业家们上过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他发现现代人有读书的渴望,但是没时间读或者读书效率低,所以樊登老师就试着在微信群里进行讲书,发现很受欢迎,接着他决定在互联网上把讲书这件事做起来,于是便创建了樊登读书,并且以阅读推广为使命,帮助当下的人们通过阅读点亮生活,获知幸福。
  
 樊登老师出生在书香之家,父母都是老师。但在家里,他的阅读并不是自由的,父母不允许他随心所欲的看书。那时,他不爱读书。后来,职场中的他遇到困惑,通过阅读《论语》,他重获生活的勇气,找到了问题的出口,并且开始痴迷读书。现在,阅读成了他的事业,他帮助更多的人从阅读中受益。
  
 在这本书中,樊登老师回顾了自己的读书、讲书之路,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习惯、读书方法、讲书思路。关于这部分我把它们收纳在樊登读书法板块内,并会在最后进行具体说明。
  
 
  
  
 通常思维决定着行为,那樊登老师对阅读这件事是什么样的观点呢?抱着此问,我整理了这本书中樊登老师有关阅读的观点,它们是:
  
 l 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
  
 l 会读书,更要会讲书;
  
 l 信奉“不舒服”的读书原则;
  
 l 读书会让一个人充满力量和使命感;
  
 l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l 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
  
 l 书只是催化剂,只是助力,最后能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你自己;
  
 l 读不懂绝对不该是一个固定的状态,这只是某一刻的情况,要相信,慢慢地,自己能读得懂;
  
 l 读不懂也并非没有收获;
  
 l 读书是需要有朋友一起交流的;
  
 
  
  
 那樊登读书法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便对此进行说明。
  
 简要的说,樊登读书法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
  
 1)关于选书;
  
 2)关于读书;
  
 3)关于讲书。
  
 首先,关于选书。
  
 什么样的书是值得读的呢?名人写的书?畅销书?长期在图书排行榜上的书?获奖的书?樊登读书一年52本书,一周一本,他们选书的标准是什么呢?
  
 樊登老师说他们根据价值选书,所遵循的选书原则是由樊登读书的主编慕云五老师根据多年的选书经历总结而成的TIPS原则。
  
 T(Tools)是指工具;
  
 I(Ideas)是新的理念;
  
 P(Practicability)是实用性;
  
 S(Scientificify)是指科学性。
  
 从大类上,TIPS为选书圈定了范围。但在万千书籍中挑出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又应当关注什么呢?
  
 樊登老师讲,他自己的选书经验是 看出版机构、作者背景、推荐人、推荐书单、书后参考书目、内容、翻译水平和印制质量。 
  
 并非每一本书都值得去读,书海无涯,我们需要博观约取的智慧。
  
 
  
  
 第二,是关于读书。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今,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同是一本书,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其理解和感受是多样的。比如,同一本书,你十年前读和现在读可能就有不同的感受;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阅读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那樊登老师是怎样读书的呢?以及他对快速准确的读懂一本书有什么读书方法呢?
  
 樊登老师的读书习惯:
  
 从头读到尾读下去,不记笔记,也不查资料,甚至有不认识的字也不去管它,看完后过几天再回忆。
  
 快速准确的读懂一本书比较重要的事是要进行底层的积累:
  
  1)建立一个理解力的池子; 
  
  2)读一些比较难攻克的书; 
  
  3)养成读书总结的习惯。 
  
 理解力的池子可以从7个方面来积累:
  
  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国学知识、管理学知识、逻辑学知识、哲学知识、人生经验。 
  
 
  
  
 快速准确的读懂一本书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是掌握解构一本书的方法,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将会更容易把握住重点和书的脉络。
  
 解构一本书的方法需明确以下四点:
  
  1)开宗明义: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2)熟悉书的写作背景; 
  
  3)最有价值的部分:书中提到了哪些解决方案; 
  
  4)画龙点睛:一句话总结价值升华。 
  
 
  
  
 除此之外,樊登老师就读书笔记方面也做了说明,他说下面这8类内容在阅读时应当重点留心:
  
  1)当你感觉一个概念是被清晰定义的,这个概念应当记下来; 
  
  2)当你感觉书中提出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要把它记下来; 
  
  3)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要记下这种解释; 
  
  4)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部分很重要,值得记录; 
  
  5)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转折之后的内容很重要; 
  
  6)彰显书中内在价值的不同侧面,值得记住; 
  
  7)当阅读时感到心灵受到冲击时,要记下来; 
  
  8)书中的奇闻逸事。 
  
 
  
  
 最后,是关于讲书。
  
 相对于读书,讲书是更难一些的事,不过讲书所带来的收获要远远大于读一本书。经过大脑一次次的“摩擦”,脑海中的神经元连接就会不断增加,它会让犹如“散沙”的知识点,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一种认知印象存储于我们的大脑中。
  
 是不是只有我们把这本书吃的透透的,才能讲书呢?樊登老师将准备比喻成模拟,他说只有真正开始讲才会进步。没有人天生就会讲,只要不断讲,抱着将然的心态,相信慢慢地,一定会越讲越好的。
  
 对于讲书,樊登老师提出了几个原则:
  
 1)以书为据,不要跑题;
  
 2)切忌改变书中的观点;
  
 3)讲书是再创作,不是做摘要;
  
 4)遵循书中的逻辑,有目的性的侧重;
  
 
  
  
 樊登读书法与其他读书法最不同的地方,我认为是樊登老师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读书法,那就是在读完一本书之后,鼓励讲书。以樊登读书法为镜,再回头看自己,感觉自己读书只是完成了一个信息搬运的过程,即将书里的信息搬到大脑,但大脑并未将其进行归纳、整理、连接。所以,当读完一本书再回顾时,明明读过,但脑中却什么也显现不出来。解构一本书,讲出一本书,如此读书,应该向着读懂更近一步了!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思维导图:

我读《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4. 读《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有感

在知道这样一本书的时候,我看到名字就觉得应该是一本教人如何读书的工具书。在读完以后,它改变了我以前的一些想法,同时我还学习到了如何读懂一本书、讲好一本书。
  
  
 这本书开篇就告诉读者读书的好处,以及读书的好方法——讲书。以前我认为读书不就是看书、学习嘛,但渐渐融入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读书也是解决问题的出口。通过阅读,我可以找到解决方法或者解决的思路、解决思想。例如,当我感到迷茫或焦虑的时候,可以去读书,看他人是如何解决迷茫、焦虑这个问题的,还可以从中获得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通过读书可以改变生活,给人为生活增量的勇气。
  
 首先,我想谈一谈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大学里真正能够给你带来帮助的东西,是你读的那些书,那些你自己去图书馆借来的书,它们是能够浸润到你的身体当中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我现在所处的这个阶段,对于处于大学阶段的我来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为大学与高中不同,进入大学全靠自觉,不像高中会有人管着,没有人管加上不自觉的话就会让人懒散,或许会迷上游戏,或许会迷上追剧,或许会迷上游戏人间,最终可能荒废了四年什么也没有学到。而靠书籍来填充的大学生活会更加充实。
  
 然后,我想来谈一谈这本书工具性的一面。这本书让我明白如何选书并且能够真正的读懂书。首先,选书是有原则的。书中介绍了一个TIPS原则,T即tools,工具;I即idea,新理念;P即practicability,实用性;S即scientificity,科学性。而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是科学性和建设性。而且每本好书都是自带使命的,它的使命是让我们从中能够了解什么、明白什么,有什么思考。其次,如何才能够真正的读懂一本书呢?答案就是需要不断地涉猎各种书籍,而不是单一的某一类书籍,同时在涉猎的过程中要不断进步。这本书也讲了一个我认为可取的方法,那就是当我们读完一本书,给自己一段时间的间隔,然后通过一边回忆一边去画思维导图或者PPT,这样比边读边勾画更有效。同时,我们还锻炼了自己的记忆力;并且在回忆过程中我们会更清晰地理清书的写作思路,经过这样的练习,我们的学习能力会变得更好。
  
 再次,我想介绍一下这本书让我有更深的收获的一点——讲书。这本书的书名不是叫“读懂一本书”吗?为什么又写到讲书上面去了呢?因为讲书是另一种理解和读懂一本书的方式,在讲书的过程中我们对书籍就会有另一番理解。为了讲书能够让听众听懂,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如何去理解这本书,如何把这本书的主线讲清楚。同时,讲书亦有助于我们练习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但是,讲书也是有原则的,原则就是不要偏离作者想要表达的,不要“夹带私货”,如此讲书才能够做到尊重作者和听众,并让自己和听众更能贴近作者的思想,并与自己的想法碰撞出火花。
  
 以上便是我读完《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的收获。

5.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02

十行采集: 
  
  
 1.达克效应,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2.遇到读不懂的书,先放一放,可以先读一些跟这本书更接近的书。读书这件事情,我们不需要执着,不需要痛苦,能读就读下去,能吸收就吸收。如果暂时读不懂,可以听听别人讲的,再接着读下去。
  
 3.读书是需要有朋友一起交流的。“孤独”地读一些有难度的书,效果非常不好。
  
 4.TIPS选书原则:
  
 • T(Tools)工具。能提炼出工具性的内容,会教给读者一套方法。
  
 • I(Ideas)新的理念/发现/想法。
  
 • P(Practicability)实用性。
  
 • S(Scientificity)科学性。
  
 5.科学性是选书的第一标准。可证伪的就是符合科学性的。伪科学其实是封闭的,科学是开放的。崇尚伪科学的人永远在自证。这就涉及不可证伪性。
  
 6.工具性的角度:我知道这件事未必是这样的,但是它可以很好地解释现有的情况,能为我所用。
  
 7.具有建设性的图书的三种特点:(或)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
  
 •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8.买书原则:
  
 •第一看出版机构。
  
 •第二看作者背景(最好有学术背景)。
  
 •第三看推荐人。
  
 •第四看好书中的推荐书单。
  
 •第五看书后的参考书目。
  
 •第六看内容,看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
  
 •第七看翻译和图书印制质量。
  
 9.思维的三重境界:
  
 •底层从来不反思,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
  
 •中间层虽然反思,但老觉得是别人不对。
  
 •顶级会反思自己,让思维不断进步。
  
 10.随着我们不断地积累知识,读过的书的种类不断增加,感受过的行文方式越来越丰富,见得多了,就很容易抓住重点。
  
 一行精华:
  
 选书原则:TIPS原则,科学性是第一标准,甄别具有建设性的好书。
  
 触动,反思,改变:
  
 1.达克效应就是元认知中的盲区:“未知的未知”,读书就是最有效的消减元认知盲区的方法。
  
 2.“好书带好书”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其实从一本好书切入就够了。用回溯阅读的方法,找那些经典来读,因为这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好书。
  
 同理,总是沉浸在无价值的文字中,是无法自己觉察到的,这就是达克效应的例子。所以我们要经常性地自我反思,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跳出舒适圈,向外探索。
  
 3.好书读得多了,就会慢慢养成分辨书的好坏的能力,这时再去读那些没有营养的书,就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感到浪费时间。这其实是自己认知层次的升级。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02

6. 读樊登老师的《读懂一本书》

        这是我第一次在自愿自发的情况下写读后感。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提出的问题是:如何能把一本书读懂并记住它?一本书有哪些部分值得我们记录?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作为我开启阅读之路的指导,纯粹是因为喜欢樊登读书会对书的解读,我想,能够把一些晦涩的书籍都讲得有趣味的樊登老师,他的经验终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吧。意外的是,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作为一名专业讲书人,樊登老师居然曾经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地地道道的理科男。那么他是用什么方法锻炼自己对书的理解能力呢?樊登老师的观点是:站在一个讲书人的角度去读书,因为讲书是具有目的性、主动性的沉浸式学习,它会让你在读书这件事上更有大局观。
  
         从如何选书,到如何读懂、解构一本书,再到如何讲书,樊登老师将自己的经验都汇集在这本书里。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它其实并没能够完全解答我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本书在具体的阅读技术上并没有做详细的解释,可以说我认为《读懂一本书》更贴切的名字应该是《讲好一本书》,如果想要了解更具体的阅读技术,《如何读懂一本》、《洋葱阅读法》大概更能满足需求,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因为它让我改变了对凡读书必弄懂的执念,可以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看待一本书,它让我知道了境界需要我们靠积累去达到,它让我有了读更多的书的冲动。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意义、行动和改变,只要三者有其一,我们就说这本书是具有建设性的。我想,基于个人经验写成的这本《读懂一本书》,应该谈不上具有科学性,但,它有建设性。
  
         如果让我作为讲书人向别人推荐这本书,我会选取以下部分来分享:
  
           一、如何选出“好书”? 
  
         尽管“樊登读书”的主编慕云五老师总结出一套TIPS原则,但樊登老师本人认为科学性和建设性是他选书的最重要原则。
  
          二、如何读懂一本书? 
  
         樊登老师认为,能不能把书读懂,取决于一个人理解力的池子,池子有多大,就能读懂多难的书。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池子”,包括经济学、心理学、国学、哲学、逻辑学、管理学和人生经验。多读这些方面的书,能够扩大我们理解力的池子。这部分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樊登老师推荐了很多好书,这让我对一些以前不敢触及的书籍有了想要阅读的欲望,比如《论语》,我很快下单买了一本。
  
          三、如何解构一本书? 
  
         这一部分是我认为全书对我帮助最大的部分,这里面对我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做了一些解答。它告诉我们带有目的的阅读应该着重看什么,尽管樊登老师认为没有目的的自由阅读也很重要。带有目的的阅读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开宗明义: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写作背景是什么?相关领域的人做过那些调查、研究、实验,结论是什么?
  
         作者都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是通过哪些论据来论证的?
  
         价值升华:这本书的意义是什么?
  
         搞清楚这些问题,一本书大概就算是读懂了,那有哪些地方我们要记录下来呢?
  
         书的后面部分,樊登老师还写了讲书需要做什么准备、注意哪些问题,鉴于这部分对个人帮助不大,就不再多说了。
  
         最后,摘录书中的一段话,我想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读书会让一个人充满力量和使命感。你想为这个社会解决什么问题,这才是做一件事时最重要的出发点,而不是说你会什么。即便你什么都不会,只要想解决问题,就努力去学,去读书,你就都能够学会。 
                                          
 
  
  
 
  
  
         
  
         
  
 
  
  
         
  
        

7. 《读懂一本书》樊登

说起读书啊,大家多少都有点儿感触~
  
 珠珠以前怎么读书的呢?
  
 就是,考试前翻开书本,把所有内容迅速迅速划几遍,一路啊,都是为了应考~
  
 黑笔、蓝笔、红笔、荧光笔,
  
 考完试,一本教材下来,真是五颜六色哈~!
  
 
  
  
 然而,那些顶尖的学霸们的书上呢?
  
 几乎什么都没有~
  
 我很好奇哈,他们究竟是怎么读书?
  
 难道是天生比较聪明吗?
  
 像我这样,漫无目的地划书,到底是真学习,还是假学习呢?
  
 
  
  
 真正科学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去年11月啊,我看到樊登老师在抖音上提到了这个痛点,
  
 好奇心让我走进了阅读训练营,也让我打开了这本书: 《读懂一本书》 
  
 
                                          
 这本记录了樊登老师 选书、读书、讲书 的各种方法和经验,
  
 不仅解决了我的困惑,更是颠覆了我的认知!
  
 可以这么说哈:樊登读书法,皆在其中。
  
 
  
  
 最让我触动的一点啊,就是:图书画线有学问的。
  
 到底, 什么才是一本书真正有价值、值得被记录下来的内容呢? 
  
 什么才是一本书的精华内容?
  
 樊登老师在书中提供了 8条评判标准 ,
  
 我也将它们归结为 4个“有”:有骨、有肉、有趣、有料。 
  
 
  
  
 什么意思呢?
  
 凡是符合有骨有肉有趣有料的内容,就是值得划线被记录的精华内容!
  
 
  
  
 具体怎么说呢?
  
  有骨,代表着有逻辑关系的地方。 
  
 樊登老师说到呀, 递进 关系很重要,同时,要注重 转折 之后的内容。
  
 
  
  
 说到递进关系啊,让我想到最近看的一本书哈,叫作《斯坦福高效睡眠法》
  
 它从打破对睡眠的固有观念开始,告诉我们“睡得多不等于睡得好”;
  
 然后揭开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事实,那就是“每天睡眠负债40分钟,就得连续3周,每天睡满14小时才行”;
  
 接着呢?
  
 从各项试验数据中,进一步,重塑我们的认知:用“黄金90分钟”的睡眠法则来提升睡眠质量~
  
 然后大量的篇幅,层层递进
  
 解释了为什么“黄金90分钟”会有效、它是什么、又该怎么做?
  
 每一个递进点,都是构成了这本书思维导图的大框架,也就是精华内容
  
 
  
  
 而转折呢?
  
 书中啊,以《苏东坡传》为例~
  
 乌台诗案,是苏东坡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改变了他顺风顺水的道路;
  
 从黄冈回京当官,又是一次转折~
  
 由顺境到逆境,再由逆境到顺境,
  
 当我们读人物传记时,
  
 转折,一定是精彩所在!
  
 在转折点上,人物,所经历的痛苦和纠结,得以升华,这就是我们的内容提取点!
  
 所以啊,读到书中转折点,一定要细细品一品啊!
  
 
  
  
 当然啦,除了递进和转折,还有其他并列、因果等逻辑关系都值得推敲。
  
 
  
  
 一本书的骨架,是论证和逻辑,
  
 那么,一本书的肌肉,又是什么呢?
  
 有骨有肉, 有肉,就是指精彩的故事、权威的例证、触动心灵的文字。 
  
 例如,很多书中会引用尼采的金句:
  
 “对待生命,我们不妨大胆一些,因为我们始终是要失去它的。”
  
 “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便能生存。”
  
 
  
  
 有骨有肉,有逻辑关系,有精彩故事。
  
 那么有趣和有料,又是怎样的评判标准呢?
  
 
  
  
  有趣,我把它比喻成WOW时刻 
  
 当我们看到一个内容,特别让我们意外,甚至打破我们认知的时候,不禁会WOW一声
  
 有一本书叫作《这书能让你戒烟》,它的WOW时刻在哪里呢?
  
 作者说啊:戒烟靠的不是毅力,而在于彻彻底底地知道抽烟的危害。
  
 这种“认知行为疗法”,转变了很多抽烟者的固有观念。
  
 从观念上先产生根本性的转变,成为行动起来的内在动机!
  
 这个观点有趣而又令人兴奋,也就是书中的精髓!
  
 
  
  
 最后, 有料!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涉及这三点的内容,就是有料,值得被记录!
  
 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那是“是什么”;
  
 问题、现状很严重,有被探讨的价值,便是“为什么”;
  
 像《心流》从体育、艺术、商业、生活等方面,从不同侧面来给出的解决之道,就是“怎么办”。
  
 
  
  
 曾经啊,我以为读一本好书,不划上几遍,不留下一点痕迹,就等于没读懂~
  
 而现在回想起来呢?
  
 这些画线的内容,真是一句话都没记住啊~
  
 
  
  
 所以, 划值得划的内容,记录值得记录的内容 。
  
 而标准是什么?
  
 就是樊登老师在《读懂一本书》中给出的 8个评判标准,4个有:有骨、有肉、有趣、有料 。
  
 
  
  
 那么,比看书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有没有?
  
 有!
  
 输出倒逼输入,用讲书来提升读书的质量~
  
 这本书,还将会带我们走近樊登老师的讲书世界!
  
 打开它,阅读它,让我们去了解讲书的魅力, 去读更多的书,更会“读懂一本书”!

《读懂一本书》樊登

8. 读懂一本书——读樊登《读懂一本书》

第三季度我的读书目标是心理学类和读书写作类。心理类的书找了一些看了,自我感觉有收获有提高。读书写作类,报了一个训练营有一些收获,但觉得自己还是缺少底层的框架和逻辑,于是在微读上又找了几本书自己读。其中就有樊登的这本《读懂一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讲的是如何以输出为目的去读书。根据我自己读书的感觉,只读不输出效果确实不好,掌握很少,遗忘很快。所以我读完书后总是想着要写个读后感。恰巧昨天读的另一本关于中学生学习方法的书上介绍了费曼技巧,信息循环的次数越多,相应知识就掌握得越全面。除了考试这个核心环节外,还可以使用费曼技巧。也就是向别人讲解、教授这个知识点或者题型。这倒是和樊登讲书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向别人讲书我以后估计也很难去做,但是樊登这本书中也有选书和读书的方法,并且推荐了很多优秀的书籍,还是很得一读的。
  
 我就写一下这几个部分吧。
  
  1.对于读书的五大误解 
  
 读书无用什么的,会点进来读这篇文章的人应该都不会有这种想法。
  
 只追求有用,这种读书的方法容易陷入“读书功利化”的陷阱,也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导致思维方式单一。
  
 读不懂?太正常了。我在二十多年前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时,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然而五年前重读,非常震撼。关于这种感觉,可以读卡尔维诺的文章《为什么读经典》。一些自己理解能力还达不到的书,读不懂,我们可以先读一些跟这本书接近的书。比如《西方哲学史》读不懂,可以先读《苏菲的世界》。
  
 读书是一件私事?自己读的效果最好?我前些天一篇文章中还这样写过。但其实我也相信“真理越辩越明”,也愿意和人交流,只要是有质量的交流,会觉得受益匪浅,进益良多。
  
  2.选书的原则——tips原则 
  
 工具性和实用性的书我以前很少读,其实专业人做专业事,读这类书在很多方面可以起到指导作用。新理念和科学性的书我很愿意读。应该是从读过“量子学派”的几本书后开始养成这个习惯的,确实打开了自己的思路和眼界。
  
  3.科学性是第一标准 
  
 工具性的角度。意思是我知道这件事未必是这样,但是它可以很好地解释现有的情况,能为我所用。就比如天文学,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是解释行星运动的最好方式。现实性的角度。牛顿当年说他的牛顿三定律是工具性的,虽然他的理论能够自洽,但他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重力,故而保持谨慎的态度。科学是开放的。伪科学是封闭的,但崇尚伪科学的人爱攻击崇尚科学的人太保守,不开放。而崇尚科学的人认为,只要你能拿出证据来,让我感受到你的观点的科学性,我都愿意接受。这就是崇尚科学的人眼中的开放。
  
  4.具有建设性的好书值得你读具备建设性的标准:读完这本书后,你是不是有感悟和启发? 
  
 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之一便是具有建设性的图书。
  
 (1)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
  
 (2)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3)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5.选书具体看些什么 
  
 出版社、作者背景、推荐人、好书中的推荐书单、书后的参考书目、内容、翻译和图书印制质量。
  
 翻译确实很重要。我买了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不太懂,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在上面也都看不到。于是我上微读去查找,微读上的版本比我买的版本读起来流畅舒服一些。同一篇文章朋友拍他的书给我看,优美流畅太多了,原来他买的是钱春绮的译本。所以读译作一定要关心下译者是谁。
  
  1.提高理解力 
  
 读书只是量多并没有用。从知识到能力会有一个界限。量变能产生质变,但前提是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一直在进步。
  
 怎样才能读懂一本书,怎样才能快速阅读并抓住重点?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
  
 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我买过一套三本的《朗读手册》,这套书给我的最深印象是:我们所谓的智力,其实大多指的是理解力。而理解力,是你读过的书、懂得东西的多寡决定的。
  
 我曾经在《南方周末》的公众号读过一篇经济学方面的文章,读完之后的感觉是: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不知道说了些啥。
  
 我有次在新华书店翻阅过现在的高考语文试卷,第一篇阅读是关于环境方面的文章,我读了一遍,发现很难理解,文章里的很多名词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所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2.知识的自我反刍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一边读一边记笔记,也不是一边读一边画线。读的时候就认真读,全身心地感受它。
  
 读完放下,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周),再一边回忆一边绘制思维导图。
  
 这种回忆过程是一种高强度用脑,经常进行这种行为,也可以提高记忆力。
  
  1.阅读前需要摒弃的坏习惯字不认识就查? 
  
 记得我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读《三国演义》的,图书馆借的原版书,不认识的字太多了,需要不停地查。读完第一遍就记住了杨修之死。但是读青少版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可以连续地阅读。阅读间隔不但会打破阅读的乐趣和快感,还会影响总体的理解和体会。
  
  2.带着目的的阅读vs自由阅读 
  
 带着目的阅读,就需要了解一本书的框架和脉络,因为你读它是想从中学到东西。没有目的的阅读更令人享受,因为它是更高级的一种探寻。
  
 带着目的读书,往往读的是你舒适区周边的东西。而自由阅读是突然跳到了一个未知区域,是你的知识海洋逐渐扩大的一个过程。有时你一直困惑的一个问题,会突然找到答案,豁然开朗,你看世界的眼光或许从此就不同了。这是一种非常愉悦的感觉。
  
 然后你还能够找到两种不同书之间的联系,两种方法就殊途同归了。
  
  3.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每本书都有其内在的脉络,找到其脉络,明白了它在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你就可以融会贯通了。
  
 就比如《论语》,这么一本对话集,你会觉得前后内容不挨边。但你明白了它要解决的是一个人怎么安身立命的问题,读的时候就能知道那些对话所指的问题,所应用的情境了。
  
  4.图书画线有学问 
  
 我读书时候最爱画线了。读完后有时会把画过的摘抄下来,有时会发现再读已经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画那些句子了。
  
 那些左右了书的进程的句子,那些书主干结构上的句子,那些表达了书价值的句子,那些震颤你灵魂的句子,都可以画上线。
  
 这本书中推荐了很多书,大多我都没有读过,于是微读的书架更新了一大批。
  
 强力推荐的:《反脆弱》《思辨与立场》《世界观》《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比较推荐的:《清单革命》《心流》《非暴力沟通》《生活的哲学》《掌控谈话》《哲学起步》《人生海海》《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孔孟老庄
  
 一般推荐:《认知天性》《能力陷阱》《这不是你的错》《小逻辑》《从优秀到卓越》
  
 其他就不写了,上面思维导图中有。
  
 《有限与无限游戏》《哲学起步》《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这几本书在微读上都找不到。
  
 《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我以前好像读过,是量子学派的荐书,教你如何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