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能源结构特征与供给存在的问题。

2024-05-18 14:29

1. 简述我国能源结构特征与供给存在的问题。

我国能源结构特征与供给存在的问题:①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②高能耗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⑤国际石油价格不稳定(波动较大);⑥石油储备体系尚不健全。【摘要】
简述我国能源结构特征与供给存在的问题。【提问】
我国能源结构特征与供给存在的问题:①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②高能耗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⑤国际石油价格不稳定(波动较大);⑥石油储备体系尚不健全。【回答】
解决措施:①采取多元化进口石油战略;②完善石油储备体系;③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特别是西北、沿海等重点地区的勘探力度,增加能源产量;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⑤稳妥发展核电;⑥因地制宜发展沼气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⑦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提高能源利用率;⑧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适当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回答】
我国主要的能源基地1,煤炭能源基地:华北(山西、内蒙古、河北)、陕西、新疆、贵州著名产区:大同、平朔、神府、东胜、准格尔、霍林河、开滦、峰峰、阳泉、六盘水、淮南外运干线:大秦线、神黄线、焦-兖-日线。2,石油能源基地:东北、华北、新疆著名产区:大庆、辽河、大港、胜利、中原、塔中、玉门外运干线:大庆-大连、秦皇岛,胜利-青岛、南京、上海3,水电能源基地: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上游、西南地区著名产区:三峡、二滩、隔河岩(长江)、岩滩、天生桥(西江)、龙羊峡、小浪底、李家峡(黄河)外运干线:黄河上游-华北,三峡-长三角,西南-华南4,天然气能源基地:四川盆地、陕甘宁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著名产区:自贡、达州、轮南等外运干线:塔里木盆地-长三角、四川盆地-长三角、珠三角【回答】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突出的主要原':1、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消费地区不匹配,东多西少,北多南少。2、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紧张,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3、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浪费严重。4、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5、石油进口受国际大环境影响,很不稳定。6、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回答】
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措施1,充分发掘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技术,提倡节约消费等途径,提高能源利用率。2,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和天然气。3,开辟多元,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顺畅,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回答】

简述我国能源结构特征与供给存在的问题。

2. 对能源产业对经济学分析的主要原因

对能源产业对经济学分析的主要原因有:
1.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能源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的科学。
2.尤其是近年来石油价格的飞涨(2014下半年起石油价格大幅下跌)石油价格对各国的宏观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有理由认为,近一二十年,能源经济仍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研究热点。

3. 什么是能源?简述能源的主要类型和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能源:指可被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化石燃料、核能、潮汐能等。能源的主要类型:1.按转换形态分: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2.按使用历史分:常规能源和新能源;3.按能源的产生和再生能力: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4.按消费后是否造成污染分:污染型能源和清洁能源。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1.城市大气污染;2.温室效应增强;3、酸雨4、核废料问题

什么是能源?简述能源的主要类型和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4.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谈谈你对能源,资源及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建议

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油的国家,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里煤炭储量的33.8%,可采量位居第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仅次于澳大利亚而居于第二位。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结构中处于绝对主要位置,50年代曾高达90%。随着大庆油田、渤海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一次性能源结构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煤仍然占到70%以上。在《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20多位院士一致认为,到2010年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将占60%左右;到2050年,煤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50%。可以预见,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是长期的和稳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世界已探明能源储量和可开采的年限,分别是石油储量10195亿桶,可供开采40余年,高成本油田也只能开采240年;煤炭埋藏量10316亿吨,可开采230年。200多年后,煤、油将被开采殆尽!我国人均常规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煤炭剩余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和55.4%。我国资源赋存的特点,决定了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必须以煤为主我国缺油、少气、富煤。在全国已探明石化能源储量中,石油和天然气仅占6%,其余94%均为煤炭。煤炭1000米以浅保有储量约1万亿吨,其中探明可采储量1145亿吨。按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可以开采使用100年以上。而石油可采储量只有38亿吨,可采年限仅20年;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可开采37年。建国五十多年来,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70%以上。2002年国内煤炭消费13亿吨,占国内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6%。

5. 了解人类使用能源的发展历史以及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写一份报告。

火的使用使人类脱离了野蛮,步入了文明。在几十万年的演变过程中,薪柴和木炭一直是人类用来做饭取暖的主要能源。从18世纪初开始,煤炭在西方国家逐渐代替木柴。托马斯·纽科门在1712年发明的燃煤蒸汽机开始了以蒸汽动力来代替古老的人工体力、风力和水力的新时代,为人类的工业文明掀开了序幕。1781年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更使得煤炭得以大规模地使用,使得第一次工业革命得以大规模展开。然而,随着1859年埃德温·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第一口油井以后,石油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不仅使得工业革命得以更大规模地在全球推广,新的技术、新的发明创造也接踵而来:内燃机、汽车、飞机……石油和这些发明一道,改变了世界的生产模式、交通模式。 
     而最具革命性的还是电力的发明。法拉第发明的电力更是使人类在能源使用上开始了一场大革命:所有的能源都可以转化为电力,而电力则可以以最简便的方式输送到工厂,传递到家庭。电力使高楼大厦的建造和使用变得现实,使我们的居室可以冬暖夏凉,使工厂实现自动化,更为当代电子、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提供了动力基础。1879年爱迪生发明的电灯使人类告别了黑暗,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则使得地球变平,掀起了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巨大浪潮。 

     19至20世纪在能源应用的技术上有过这么多发明创造,21世纪也不应该让我们失望。 

     能源改变了人类的命运。能源应用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交通模式、定居模式和组织形式。能源的大规模使用为人类享受高水平物质生活提供了重要基础。

了解人类使用能源的发展历史以及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写一份报告。

6. 1简述我国能源结构和存在问题。2 简述能源问题在国际外交中地位和作用。3分析我国农村能源的现状和发展方

我国农村能源主要指农村就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作物秸秆、薪柴、人畜粪便、沼气等)和农村生产、生活用能。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主要依靠传统的秸杆和薪柴解决能源问题。煤、油、电、气等商品性能源,农村使用占比还比较少。这是我国总体农村能源应用情况。具体来讲,农村能源消费情况主要是三类:一类是做饭用能,主要还是以传统秸秆为主。目前政府力推秸秆沼气池,我认为沼气是一种贵族能源,因为沼气投入大,使用效果不稳定,出了问题农民又不知道如何修,目前导致不少农民家庭要备好几套做饭设备,浪费比较大。第二是电用能。虽然目前我国99%的农户已经通上电了,但问题还不少,比如很多小城镇拉闸限电非常严重。第三是取暖用能,大部分地区还是传统的桔杆燃烧取暖。
  我国农村能源一直被忽略,在我国能源规划战略中,农村能源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没有得到政策的足够重视。政府能源部门很分散,相关部门不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导致农村能源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对农村能源建设的战略地位缺乏足够认识,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农村能源基本没有准备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急剧上升,这也加剧了农村能源的供需矛盾。我国农村能源遇到的问题,首先是我国农村生活能源使用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以薪柴和秸秆等生物质能为主。随着中长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同,传统的能源不能满足农村生活用能。
  另外,农村能源使用效率低下,各地注重“纸面工程”。农业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达3050万户,年生产沼气约122亿立方米。纸面数据虽然漂亮,但实际情况是各地政府对农村能源的使用效果是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虽然从数量看,农民好象已用上沼气了,但我们的调查显示,实际能继续使用的连20%也不到,很多闲置着,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浪费。我曾经去山东电煤样板农户家调研,他居然准备了4套能源用具,原因是上级主管部门需要检查哪套农村能源推广使用情况就看哪套。事实上,政府投资的这几套电煤能源用具都不好用。
  再有,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投入使用后,技术服务跟不上。我们调查发现70%—80%的农村能源设施建好使用一两年后都不工作,原因是坏了无人负责维修,建后服务没人提供。
    我国能源项目的统计数据很漂亮,很多地方政府为了项目绩效考核,只管“跑钱”,具体到能源项目往往采取自建、自查、自检、自报告的形式。上级主管部门人员少,不可能进行任何有效的监督,即使是检查,也是走走形式。
  今年一号文件的第一条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光有投入是不够的。要想使为农民办实事不成为地方政府的“纸面工程”, 应该提高惠农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我认为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绩效审计,对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各级部门项目的检查应该由审计部门统一进行检查。引入第三方进行绩效审计,不仅可以查看农民们是不是真正得到实惠,同时也加强了监管服务。
  惠农工程不惠农,核心是乱替农民做主。目前的惠农资金安排完全是由各级政府部门决定的,农民本身的利益表达缺位。作为实际受益者的农民既不能参与项目的规划,也不知道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最终项目完成后的审核与评价同样没有农民的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政府部门的逐利行为,单纯由政府作出的决策也很难真正体现农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农村城市化带来了对能源要素的巨大需求,在决策农村能源项目时,要以农民为本,要征求农民意见。以农民的需求,决定支农资金投入的方向和方式。
    农村能源需求数量和结构都发生着变化,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能源需求增长将快于城市能源需求增长,农村能源紧缺的矛盾将逐步显现,未来农村能源的应用极具挑战性。加速城镇化发展后,农民和居民的生活方式趋同,能源供给压力将更加突出,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能源供给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村居民对优质能源需求潜力十分巨大。从未来趋势看,农村商品能源消费比重将稳步上升,未来农村能源发展方向将由农村能源非商品为主发展到以农村能源商品化为主,应该让农民也使用高效的商品化能源,比如液化气等。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向商品能源的转变,将需要大量的优质能源。建议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农村能源问题,把农村能源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提到日程上来,未来可实施城乡电价同网同价。
  前不久国家采取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等一系列措施,在开拓农村能源市场方面,可鼓励能源下乡。农村居民对优质能源需求将给能源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我国可以借鉴瑞士日内瓦提倡再生能源发电时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电力来源的做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用能以自行解决为主,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能源向商品能源发展过程中,应允许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由选择使用价格不同的商品能源。

7. .对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的思考(看法)

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对能源供应形成长期的高依赖
2、城市人口增多加大了新增能源需求
3、全球产业链下游带来的能源需求转移
4、能源资源不足,并且以煤为主,结构较差
5、环境容量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的压力
发展思路:
1、开源节流
2、加大清洁能源比重
3、加强行业内管理,加快行业改革力度

.对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的思考(看法)

8. 我国能源的现状及特点。如何实现可持续的能源生产和消费?

十大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全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内容,对我们党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在现实背景下,研究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及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这里的“节约”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 

1、确立节约资源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 

国家要加强在各个领域增长方式和全面节约管理。在组织编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中,都要把节约资源放在中心位置。政府要健全和完善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监管体系,制定鼓励节约使用资源的相应政策措施,完善法规标准,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并强化节约资源工作的强制约束力。要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法规,制定资源高消耗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制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等情况予以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和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尽快实现由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2、形成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变透支资源求发展的方式,转换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要尽快形成以节地、节水、节能为中心的农业体系,重效益、节时、节能、节约原材料的工业体系,规划科学、设计优良、节地、省材、质量过硬的基本建设体系,节时、节能、重效益的运输体系,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服务体系和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从战略上构建资源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节约整体。 

3、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最能代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与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不同,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如果说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以把自然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的话,那么,循环经济通过物质的循环流动,可以解决长期以来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冲突。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三分之一、铜产量的二分之一、纸产品的三分之一都来自于循环利用。我国有色金属再生利用量仅占总产量的15%-20%,发达国家一般为30%-40%。如果其中的废玻璃、废塑料等不能有效地回收利用,不仅会增加垃圾处理量,更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要加强对废品回收利用的管理,促使其有序发展。 

4、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世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之上的环境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是 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5、要倡导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人们的消费方式对资源消耗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的消费方式一定要从本国、本地区的消费环境出发,要考虑资源和生态可以承受的消费度。如果不顾国情,简单地模仿、攀比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将会带来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甚至造成危害更大的污染灾害;反过来,只会降低消费质量。为此,应当选择如下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一是应当讲究日用消费品的质量、实用和耐用性,尽量缩小一次性消费的范围。在全社会推广节能型、节水型的低度消耗资源的适度消费生活体系,减少高能耗、高原材料、高用水的消费。二是注意食品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保持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在饮食结构上不宜不加区分地普遍提倡以动物型食品为主,膳食结构仍应以植物型食品为主或动植物并重。三是居住和出行方式的合理化。宜提倡相对集中的居住方式,发展公园、公共娱乐场所,不宜提倡分散居住和大量建造私人别墅、花园等。 

6、加快技术创新推进节约资源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资源节约的有效手段。要积极推动资源节约科技开发,建立促进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突破资源节约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资源节约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发展和升级,从整体上全面提高资源节约技术水平。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粗放、低效率技术向集约、节约和高效率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管理对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形成的效率潜力。 

7、重视信息工作,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信息交换平台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发达的信息系统之上。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的获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业链接、资源的整合、再生资源的相互转移开发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来实现。在今天市场中介体系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应协助建立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整合废弃物的性质及来源、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技术等信息,规范信息的收集、合成、传输、反馈等机制,以电子政务、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与切入点,建立资源节约型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发布各类循环经济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为各企业间实现废弃物、能量等交换提供信息帮助。 

8、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指标体系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本质就是提高经济资源的生态效率,在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之间建立一种最佳的协调机制。为了衡量评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指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和实践,有必要建立一套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全面衡量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循环特征、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有机的联系,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指标体系要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原理入手,从各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水平。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为:良好的政策相关性、可测定性和可比较性、易于分析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等。 

9、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科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调节机制,形成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利用,改变因资源的低成本、非公开化造成的浪费。目前,我国一些重要资源短缺,其中有些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基本上是不可贸易产品,其市场价格本应较高才能产生节约使用的效果,但由于这些资源的使用成本严重偏低,导致了资源的粗放使用。同时,一些对环境资源有严重影响的企业,可以不支付它们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实现向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合理确定资源价格,使资源使用者付出应承担的社会成本,对自己浪费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的后果承担经济责任,从而使节约使用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10、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要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常识结合起来。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进行绿色消费,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在宣传教育中发放介绍垃圾处理知识和再生利用常识的小册子,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做到以教育形式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长,以家长影响社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